Sensitometry 感度測定
Way Beyond Monochrome 2
Introduction to Sensitometry 感度測定簡介 (p110)
A graph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
感度測定是用來測量感光材料的靈敏度的科學。最常用來描述底片和相紙的特性。進代的攝影師很少甚至不想學習感度測定,但是此複合的基礎知識領域可以有效的幫助了解不同的底片和相紙隊曝光和顯影的變化。
特性曲線Characteristic Curves是 Fedinand Hurter 跟 Vero Driffield 於 1890年發展出來,故稱為H&D Curve。….
Characteristic Curves 特性曲線
圖2,3 是底片及相紙的特性曲線,兩者都是非線性的,顯示恆定量的曝光不一定產生恆定量的密度變化。一開始的曝光增加只相對應很小量的密度變化,此區域稱為"趾部toe"。中間常數變化的曝光值幾乎對應到一定量的密度變化,此區域稱為”midsection"。最後一段當曝光量再增加時只會引起極少量的密度變化,此區域稱為”肩部shoulder”。
相紙的曲線比底片還不線性,通常有較長的toe和較短的shoulder,曲線由其材料特性而改變。有的底片/顯影劑的組合可以強調底片的肩部以壓縮影像高光部分,有的組合可以強調趾部,壓縮陰影。
Exposure and Density 曝光與密度
有些攝影師不喜歡使用對數(log)來看特性曲線,所以他們在水平軸使用"stop級” 或乘除2來顯示曝光增加或減少。工業上使用參數2當作所有曝光的基本變化量。每一個stop的變不像我們熟悉的光圈aperture或快門shuttter或ISO序列。
技術上來講較常用Log對數來替代,因為容易轉換。log 2約等於0.3,意味著增加一級曝光就是曝光增加對數值0.3。增加兩級曝光增加0.6,三級增加0.9。對數增加3.0表示曝光相差10級。所以只要把曝光值除以0.3就知道曝光相差幾級。
垂直軸顯示底片或相紙濃度相對應不同曝光值的反應,對於底片我們關心其透射密度(transmission density),對於相紙我們關心其反應(reflection density)。載特性曲線上使用對數,讓我們在水平和垂直軸都使用相同刻度,在階調重現時很有用。
底片的絕對透射密度(absolute transmission density)的零點不存在。因為底片使用聚乙烯為片基本身就有約80%的透射率,所以有其先天材料上的密度,減掉此基本透射率後,稱為負片的相對透射密度(relative transmission density),此數據真實表示了對於曝光或顯影的反應。在曝光或顯影上,當底片的濃度只能讓50%的光線穿透時,此時的透射密度為0.3。(註:請參考Ansel Adems論攝影一書,當透光度50%時透射度是1/2,則不透度(opacity)=1/透射度=2,則密度 = log透射度 = log 2 = 0.3,當曝光相差一級使透光度減低一半,此時透光度25%時透射度是1/4,則不透度(opacity)=1/透射度=4,則密度=log透射度=log4 = 0.6以此類推 (p132))。每當測量出濃度增加0.3時透射度(transmission)就減半,所以當透射密度0.6時光線的透射率就減半到25%,透射密度0.9時光線的透射率就再減半到12.5%。對於底片的相對透射密度的實際限制數值是1.5,表示其曝光值足夠紀錄10級曝光。(註: ??? 應該是3.0才對, 1.5/0.3=5級???,還是我不懂?)
像紙的絕對透射密度(absolute transmission density)的零點也不存在,因為此表示對高光的100%反射率,但是近代相紙只能最到約90%反射率,所以相紙有大約0.05的反應密度。……中間解釋0.3同底片…。現代相紙的最大反射密度約2.1或更低,因為肉眼很難分辨1.9以上的黑色階調變化。
數位相機的感度測定 (…)
彩色噴墨相機的感度測定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