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 White 黑白底片概述
Black & White film 底片概述
2012.1.21
魏嘉輝
1.
底片的組成
2.
底片感光顯像基本原理
感光乳劑(Photographic
emulusions)由許多懸浮在明膠(gelatin)中的鹵化銀晶體所組成。鹵化銀具有感光性,當照射光線時會和附近的晶體結成塊,光線愈強,結的團塊也越大,此時軟片上看不見的影像稱為潜影(latent image)。
底片處理有三個程序:顯影、急制及定影。
顯影時顯影劑(Metol及hydrouinone)會把曝光後的鹵化銀晶體轉化成金屬銀沉積在片基上。曝光越多的亮部會形成較濃黑的色調,曝光較少的暗部則形成較淡的色調。
定影:底片顯影後,底片上剩餘的鹵化銀晶體仍會和光線產生作用,故必須使用海波(hypo=硫代硫酸鈉)移除之。
3.
感光度與粒子
有的底片只要少許光線就可以拍攝,有些則否。關係到此光線靈敏度的稱為底片感光度,英文用
ASA(American Standards Asociation)或 DIN(Deutsche Industrie Norm)表示,例如 ISO 100/21度底片寫成ASA 100或DIN 21,在數位相機上都用ISO表示。其數值介於50~25600之間,成2的倍數增加,意味著感光度每次差兩倍,實際拍攝時可以讓快門速度加倍,或光圈減一級。ISO = 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
但是感光度卻和底片上的粒子粗細成反比,意即高感度底片呈現的粒子顆粒比較大,低感光度底片的粒子比較細緻。此問題一直到1982年柯達公司研發出T粒子(Tabular grain薄殼粒子)後才打破,其薄又扁的粒子除了提升單位鹵化銀的受光面積外還加了透光性,使底片清晰度增加。此底片稱為Tmax(Kodak)或Delta(Agfa)底片。
Ps.Kodak公司於2012/1/19聲請破產保護(附件1)。
4.
底片Size : 常見的底片有幾種規格:
4.1
5*7底片, 8*10 底片
4.2
4*5 底片(如下圖 ),大小為 12.1*9.6cm ,是單片包裝的,必須用大型蛇腹相機。一般用來拍正片後直接輸出成大海報。
4.3
120或稱中片幅底片,大小有6*6cm, 645 = 6*4.5cm, 6*7,6*8等幾種。常見機身有Hasseblad , Rolleiflex , Mamiya RB67 等。
4.4
135底片,大小2.4*3.6cm, 這是一般使用者使用的底片。常見的135相機為Nikon, Canon, Pentax, Minltox, Contax, Leica 等 。
5.
正片與負片:底片沖洗後呈現實物互補色的稱為負片(Color Negative film),適用於單一張底片大量沖印,底片寬容度也較大即使拍攝時曝光誤差1級都還可以補救。呈現顏色與實物一樣的稱為正片(Color Resersal film)或幻燈片(Color slide),按一次快門就只有一張正片,不易重製。
彩色負片的名稱多為
kodakcolor , Fujicolor , Sakuracolor
彩色正片的名稱多為 Kodakchrome
, Fujichrome , Sakurachrome professional
6.
底片種類 (Sample,以我手上現有的為主…)
6.1 薄殼粒子Kodak Tmax軟片:圖(左) 120格式Tmax ISO400 Black & White Negative Film專業用($125,一捲可拍12張6*6照片),(右) 135格式Tmax ISO400 B&W Negative黑白片($120,可拍36張)。
6.2 彩色120規格 柯達EKtacolor Negative film ,ISO 160, 5捲裝,每捲可拍6*6底片12張。($125*5)
6.3 120底片沒有鐵殼,他使用一捲長長的黑紙捲住底片,使用時把片頭插入底片被蓋的捲片槽後,慢慢捲好多圈就可以把黏在導引紙上的底片帶出來。照片上面的數字會出現在相機的一個小小窗口,讓攝影師知道現在拍的是第幾張。
Ref:
1.
安瑟亞當斯論攝影
2.
蔣戴榮, 進階黑白攝影
3.
李昱宏,冷靜的暗房
4.
林家祥,彩色攝影的表現
附件一:
不敵數位洪流 百年柯達聲請破產
美國百年老店,稱霸底片市場的柯達,在19日正式在美國聲請破產保護,一代底片巨人,卻落得破產下場,全是因為難敵數位時代的潮流,也沒有積極轉型。
目前負債高達67.5億美元的柯達,已經向花旗銀行取得9.5億美元金援,現在就靠著變賣手上1100多項的專利,換取現金,調整營業模式,謀取最後一線生機。
廣告片段:「突然間很難找到那些你留下來的回憶。」
重要時刻總少不了拿起相機記錄下來,早在還是黑白電視時代,底片大廠柯達已經廣告強打,曾經叱吒風雲的美國百年老店,現在卻面臨破產的命運。民眾:「我們將會很想念它。」CNN主播:「柯達已經在美國聲請了破產保護,因為柯達要在數位時代中奮鬥出一條生路。」
已經130歲的柯達,在1881年由喬治伊士曼創立,很用心的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攝影專家:「他事實上在取名字時,就知道要在全世界用各種語言都能念出,因此取名叫柯達,每個人都能唸出柯達。」響亮的名字,的確為柯達帶來驚人收入,底片生產一盒接著一盒不停包裝,80年代攀上全盛時期,柯達在美國市占率高達9成,員工多達14.5萬人,還被列為道瓊30指數成分股。行銷專家:「現在的情況是沒有人能成功的在相片市場賺錢。」
隨著數位相機的時代來臨,底片需求量大減,柯達風光不再,去年股價更是暴跌92%,連1美元都不到,面臨被道瓊踢下市的危機。CNN記者:「這是暗房,老實說現在很難找到這種地方了,但是它是不管35釐米底片,或是中型底片處理的地方,而且底片曾經是柯達數十年來的核心事業,然後柯達在1975年,產業革命研發出數位相機。」
褪色的底片事業,柯達近年來只能勉強守住印刷產業,去年9月柯達公司總資產達51億美元,負債卻高達67.5億美元,
除了聲請破產保護之外,已經向花旗銀行取得9.5億美元金援,暫時周轉來換取時間,把手上值錢的1100項數位專利變賣換錢。富比士雜誌編輯:「這些專利將會很值錢,因為不只數位相機、電話,還有電影工作室以及其他的製作公司,都會用到這些專利。」紀錄你我成長的企業巨人,沒有搭上時代轉變的列車,最後只能下王朝背影,走入歷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