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曝光系統介紹Introduction to Zone System
Way Beyond Monchrome 2
Introduction to Zone System , p105
Visualization 想像
Zone system的第一步是在攝影者的心中想像最後的場景是怎樣。攝影師眼見場景,開始將有意義的部分在心中設定成想要完成的圖片。最亮的部分不能白過白紙,最暗的部分不能黑過紙張的黑。如圖1例…。攝影者就可以將心中的影像記錄成結果。為了得到此結果,底片曝光及顯影必須能支援此系統。
Exposure and Development 曝光與顯影
(**重點中的重點**) the shadow density of a negative(針對負片)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exposure, whereas the highlight density depends more on the length of development time.底片的陰影濃度由曝光控制,高光部分的濃度由顯影所控制。“Expose for the shadows and develop for the hightlights” 曝光決定暗部,顯影決定亮部(負片)
1890由Ferdinand Hurter 及 Vero Driffield提出。
註: 請對照p32(Basic printing..)”for high-quality prints(針對相紙) to ‘expose for the highlights and control the shadow with contrast’ (ps.減少曝光值使亮部更白,使用不同號數相紙可以使暗部變的更黑)
Expose曝光
使用1度反射式測光表可量測每一個點的曝光值。一般的入射式測光表是針對Zove5設計的,會使Zone3區曝光過度,使用者必須自行作曝光補償兩級。
Contrast對比
Normal contrast 一般對比:?低對比:例如起霧的清晨,最暗和最亮區域差別不大。高對比:例如太陽下的沙灘和陰影。
** 考慮低對比情況,假設可辨識的暗部在Zone3,有階調的亮部在Zone8,相差8-4=5,比我們想要的階調5級還小,此底片被標示為N+1,缺少那一級表示此低對比的底片的對比需要經過補償以增加之。
針對高對比情況,如果高低對比從3~8,與預期相差2級,此時此底片標示為N-2,表示需要減少底片的對比兩級。
Development顯影
高光跟陰影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速度不一樣。高光在顯影中發展迅速,並且持續建立負像濃度。但是陰影部分顯影之後會延遲下來。所以陰影濃度的部分顯影速度中等,高光部分的濃度持續增加。
所以高對比的底片需減少曝光時間,以避免高光部分太密集以致無法印相。減少的顯影時間影響了陰影部分 to the point that exposure must be increased to prevent underexposed shadow (??? 是說高對比底片比較厚,所以印相時需要增加曝光時間,以避免曝光不足?但是減少顯影時間不是已經使陰影部分變薄了嗎 ???)
低對比的底片需要增加顯影時間,以建立足夠的高光部分濃度。此增加的時間不會顯著的影響陰影部分,而是使高光部分發展足夠的細節,以使印相時有階調。
Zone System vs Automated Metering
(ps.本章結用範例在講 “站在白色穀倉前的白馬” 和 “站在黑色穀倉前的黑馬” 在使用Zone system曝光 vs 使用自動曝光計之下有什麼不一樣的曝光結果。
Zone system可以精準的講出白馬在Zone7,黑馬在Zone3。但是自動測光系統使用平均值測光,一律看成18%灰度的Zone5,所以白馬跟黑馬曝光後都是灰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